發問與結論
有朝一日,當我們發現無人能夠應答我們的發問,當幼時的好奇淪為習以為常,當所有的質疑與疑惑在社會中緘默,我們往往會選擇屈服與接受。
或是像所有渴望長大的孩子一般裝作成熟,抑或是不再愿意突兀地存在于沉默的人群之中,面對結論,我們不再發問。隨著人潮追求不知何時起被認作深邃的沉默寡言,只需要接受既得結論并加以運用,便會被社會承認“你終于長大了”。
而那些仍在堅持自我的發問者,或是像彼得 ·潘那樣被認作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或是像蘇格拉底那般被視作異端而處死??墒菦]有發問就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結論。當全世界都是根據結論并加以重復運用的匠人,那么缺乏變革導致的將是單調重復的社會。整齊劃一的“之乎者也”、纏足、留辮,甚至統一的細腰柔弱審美,最終都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崩潰與滅亡。
所以那些不為桎梏所束縛,不落于結論窠臼的發問者,正是社會時代向前發展的推動者。為何蘋果掉落會引出力學大廈?為何物體能夠燃燒探出空氣的主要成分?為何要蒙受外夷的侵略終推翻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這一個個“為何”,當時無人能夠解答,可正是發問者們,以及追隨他們步伐的才俊身體力行,得出結論并付諸實踐,像藝術家們一般開辟出新的世界。
可是結論本身也并沒有錯。我們固然會不斷得到或推翻結論,但不能因此去抨擊指責遵守接受結論的整個時代是愚昧的,是昏暗的。
根據前人所得出的結論行事,即借鑒長久以來的經驗而得出的最優途徑,往往是最便捷而高效的。長大后的瑣事繁雜讓我們往往難以像空閑的孩童時期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每天兩點一線的生活、重復而單調地創造價值,看重或運用更好的結論,可以高效地節省精力、時間,為不堪重負的生活緩解幾分壓力。若事事計較發問,鉆研到底,普通人的生活將反而失去固有的樂趣,將時間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所以我們固然要發問,秉持從小對于新事物的好奇,因為發問能引導我們探索進步的空間,但同時亦不能事事發問,適當地看重結論會令我們處事的效率大大提高。
讓我們擁有一顆愛問之心,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
備案號:鄂ICP備20003817號-2 聯系方式:2645034912@qq.com
答案圈提供的所有內容均是網絡轉載或網友提供,本站僅提供內容展示服務,不承認任何法律責任。